新闻资讯

DMA分区计量管理有效解决管网漏损

发布时间:2023-11-08浏览量: 发布人:水务展
DMA 分区管理是指在供水系统中建一个个被切割分离的独立区域,通常采取关闭阀门或安装流量仪表来形成虚拟或实际独立区域。对进入或流出这一区域的水进行计量,用来评定是否有水的泄漏,从而达到主动的防泄漏控制,让检修人员明确在何时何处对管网进行检漏和修复。

DMA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利用GIS 地图对所有计量仪表进行统一化管理,对供、售水量数据进行实时计量监控与统计分析,是自来水公司的“大账本”。结合 DMA 分区、虚拟分区等多种方式,利用最小夜间流量法、总分表差法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各区域的产销差进行实时监控和计算分析,实现精细化漏损控制;对异常流量、用水量变化系数以及水表选型进行智能分析,以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决策。DMA 分区建立后,通过 DMA 系统对管网漏损实施主动控制,主要体现的效果如下:
将采集的流量、压力等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并结合 DMA 夜间最小流量变化(夜间最小流量受季节变化影响小)来识别管网是否有漏失存在。

在满足用户用水的前提下,对 DMA 区域的管网实施合理的压力控制, 使管道降低爆管风险,并减少管道的物理漏损。

DMA 系统对管网漏损实施监测,并优化管网运行和检漏程序,进而快速确定管道是否存在有新的漏水点,便于开展漏点的探测、定位、修复工作,最终达到控制漏损的目标。

实施 DMA 后,将流量、压力等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为资产更新、管网优化、供水安全等提供科学依据。

DMA 项目建立后,为优化企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 DMA 密切监测配水管网的运行状态。将 DMA 区域内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用来评估管网漏损状况,实现管网漏损的主动控制。总之,建立 DMA 管理有助于确保供水企业达成降低产销差的目标,使供水收益最大化。

1.1. 分区思路
1.1.1. 供水量平衡图
 
1.1.2. 分区规划
充分考虑水司管线资料完整性、准确性、管网后期更新改造、水厂和加压站建设等因素,以尽量不改变管网结构、水力条件、减少流量计设置为原则,在保供水、供好水的前提条件下,以完善一级分区为基础,建设二级分区,选取试点区域建设 DMA 为目标进行分区建设工作。

1.1.1. 一级分区规划
 
基于水司目前的管理架构、管网结构,内部尚未实行区域化管理实际,一级计量分区应为公司供水区域范围,重点对不同供水片区的流量计进行定期比对和检验,对存在计量或设备故障的流量计安排检修,必要时再安排移建,确保原水管、出厂水量计量准确,为广汉市供水公司的供水量、产销差、漏损率等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奠定良好基础。准确计量取水总量、水厂出水总量,对部分老旧设备做替换改造,实时上传水量数据到供水业务系统信息系统。为检验出厂流量计计量,还应预留检修位置,可采用便携式流量计定期对各水厂出厂水计量进行考核,以确保出厂流量计量的准确性。

1.1.2. 二级分区规划
二级分区规划应根据一级分区区域,将每个一级分区化为几个大的片区,在片区边界安装边界流量计是,在技术上实现供水量的分区计量、管网流量的分区监控、突变水量的分区预警,掌握区域整体用水情况,为漏损考核提供依据。

1.1.1. 三级分区规划
按照上下结合的总体建设路线,在一二级分区和DMA 建成运行一段时间后, 根据管网改造情况再划分三级分区,从而进一步缩小区域的供水计量与考核管理, 简化检漏的程序。

1.1.1. 建立 DMA 分区试点区
 
在符合条件的支路、小区、园区、学校、企业等通过安装流量计、考核表或远传改造,通过夜间最小水量分析,实时掌握管网漏损变化,实现精准控漏。同时,在用水大户处安装远传大表,通过大用户水量与分区水量的叠加分析,为三级分区最小流量的精准分析提供有效支撑,解决三级分区规模相对较大、夜间最小流量偏高问题。

Copyright © 2015-2024

中国广州国际城镇水务技术设备展览会 粤ICP备14016228号